李鵬,男,1973年9月生于湖北省武穴市,分別獲文學學士,國際關系學碩士,區域經濟學博士學位。1999年進入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工作,現任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培育單位——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、教授、博士生導師;國家級“2011計劃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秘書長、首席專家。主要研究領域為兩岸關系和涉臺外交。
兼任國臺辦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;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、常務理事;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;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;福建省臺灣研究會副會長、常務理事;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兩岸關系理論福建(廈門)基地副主任,廈門臺灣學會副會長、常務理事。
入選“福建省新世紀優秀人才”,中美“富布賴特學者”,香港大學、臺灣大學等高校訪問學者。2005年入選美國國務院“國際訪問者”項目,2013-2014年美國馬里蘭大學富布賴特訪問學者。
承擔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專項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在內的各類課題項目40多項。已單獨出版《臺海安全考察》、《海峽兩岸關系析論》,《兩岸經濟互賴之效應研究》等專著,參與《臺灣政治概論》、《2006-2008年臺海局勢研究報告》、《臺海脈動》等著作的編著,已在海內外報刊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,發表各類時事評論文500余篇,曾任中央電視臺“海峽兩岸”、東南衛視、海峽衛視、廈門衛視特約評論員,接受新華社、中央電視臺、中新社、中評社、東南衛視、廈門衛視、鳳凰衛視等海內外媒體專訪上千次。
個人履歷
1973年9月,出生于湖北省武穴市;
1992年9月,進入華中師范大學英語系學習,獲文學(英語語言文學)學士學位;
1996年9月,進入國際關系學院和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學習,獲法學(國際關系學)碩士學位;
1999年8月,進入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(后升格為臺灣研究院)工作至今;
2004年2月,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助理;
2004年9月,在職攻讀廈門大學區域經濟學博士學位,獲經濟學博士學位;
2006年8月,破格獲聘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學副教授、碩士生導師;
2011年8月,獲聘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學教授;
2011年12月,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;
2012年6月,廈門大學政治學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;
2012年12月,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。
2013年9月,美國馬里蘭大學政府與政治學系富布賴特訪問學者(至2014年8月)。
2014年12月,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秘書長。
2017年11月,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、黨委副書記。
學術著作
獨撰
《臺海安全考察》,25萬字,九州出版社,2005年7版。
《海峽兩岸關系析論——以和平發展為主題之研究》,35萬字,鷺江出版社,2009年9月版。
《海峽兩岸經濟互賴之效應研究》,26萬字,九州出版社,2010年6月版。
參著、參編、收錄
《臺灣政治概論》,“大陸政策、對外政策”部分章節,九州出版社,2006年11月版。
《2006-2008臺海局勢研究報告》,“臺海安全形勢”章節,九州出版社,2006年9月版。
《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與機遇管理》,“收錄論文部分”,九州出版社,2009年11月版。
《臺灣研究新跨越·政治思辨》,“收錄論文部分”,九州出版社,2010年6月版。
《臺灣研究新跨越·兩岸觀察》,“收錄論文部分”,九州出版社,2010年6月版。
《臺灣研究論文精選(兩岸關系篇)》,“收錄論文部分”,臺海出版社,2006年4月版。
《臺灣研究論文精選(對外關系與軍事篇)》,“收錄論文部分”,臺海出版社,2006年4月版。
《臺灣研究25年精粹(政治篇)》,“收錄論文部分”,九州出版社,2005年6月版。
《臺灣研究25年精粹(兩岸篇)》,“收錄論文部分”,九州出版社,2005年6月版。
《臺海脈動:東南衛視“海峽論壇”精編版》(2005、2006、2007、2008、2009年),“個人節目部分”,海風出版社,2005-2009年版。
《2009中國報告文學年選》,“馬英九的坎坷執政路”篇,廣東出版集團、花城出版社,2010年1月版。
《海峽兩岸和平發展簡論》(第二作者),廈門大學出版社,2015年12月版。
學術論文和學術評論
論美國對拉美三國與臺灣當局“斷交”的干涉,《廈門大學學報(哲學社會科學版)》,2020年第5期。
臺海變局下民進黨的“臺獨”困局及其風險,香港《中國評論》,2020年6月號。
誤判形勢“以疫謀獨”后果嚴重,新華社署名文章,新華社北京2020年5月13日電。
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才能維護和平統一前景,《人民日報(海外版)》,2020年1月7日,第4版。
2017年兩岸關系綜述,載周志懷主編《臺灣2017》,九州出版社,2018年12月版。
The Taiwan Issue During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: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,in national Committee 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edt. U.S.-CHINA RELATIONS: MAGANGEABLE DIFFERENCES OR MAJOR CRISIS? October 2018.
2016年兩岸關系綜述,載周志懷主編:《臺灣2016》,九州出版社,2018年1月版。
“兩岸一家親”理念下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前瞻,載朱書剛等主編:《荊楚文化與海峽兩岸關系研究》,九州出版社,2017年9月版。
遇冷期兩岸關系的基本特征與發展走向,載曾建豐主編:《臺情述評文集》,九州出版社,2017年7月版。
習近平對臺重要思想的理論精髓與實踐價值,香港《中國評論》,2016年12月號。
“兩岸一家親”理念下“將心比心”思維淺析,《臺灣研究》,2015年第1期。
制度自信、制度互信與兩岸社會制度“橋接平臺”之建構,《臺灣研究集刊》,2014年第6期。
民進黨意圖與美國建立互信的策略與迷思,《臺海研究》,2014年第3期,第53-59頁。
論持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的路徑依賴和制度創新,周志懷主編:《兩岸經濟關系與政治關系的互動路徑》,九州出版社,2014年6月版,第22-30頁。
兩岸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與激勵機制的比較(第二作者),《當代青年研究》,2014年第2期,第101-105頁。
以“當局”作為兩岸商談政治定位起點之理論探討,《臺灣研究集刊》,2014年第2期,第1-7頁?!度舜髲陀罂Y料·臺港澳研究》,2014年第4期,第42-47頁。
和平發展時期發展兩岸政治關系的瓶頸與突破,朱顯龍主編:《兩岸政治談判與和平機制》,兩岸與澳臺關系學會出版,2014年1月版,第160-164頁。
2012年兩岸關系綜述,載周志懷主編:《臺灣2012》,九州出版社,2013年6月版,第3-15頁。
The nature of ECFA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ross-strait relations: perspectives from the mainland,In Weixing Hu edt, New Dynamics in Cross-Taiwan Strait Relations, (New York: Routledge ), 2013.
謝長廷兩岸政策論述的亮點與盲點,香港《中國評論》,2012年11月號。
兩岸關系可持續和平發展的動力機制與路徑選擇,香港《中國評論》,2012年4月號。
臺灣社會階層關系現狀及其對臺灣政局的影響,《臺灣研究集刊》,2012年第3期。
從兩岸“命運共同體”到“生活共同體”:理論意涵與建構路徑,香港《亞洲研究》,2011年總第62期。
剖析美國對兩岸協商談判的政策立場,《國際問題研究》,2011年第2期。
和平發展視闕下兩岸文化整合的功能與路徑,《臺灣研究》,2010年第2期。
民族認同、利益聯結與兩岸命運共同體的信任深化,《臺灣研究》,2010年第5期。
論“不針對第三方”原則對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之適用,《臺灣研究集刊》,2010年第5期。
兩岸青年國際觀之特點及其成因,《當代青年研究》,2010年第10期。
海峽兩岸共同利益的現實基礎與維護原則,《思想理論教育導刊》,2010年第12期。
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的再思考,《臺灣研究》,2009年第4期。
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機制化需求與建構,《臺灣研究集刊》,2009年4月,第2期。
“朋友·伙伴”意象下美國臺海政策的局限,《臺灣研究集刊》,2008年第4期。
臺灣難以實現政治穩定的政治文化根源,《社會主義研究》,2007年第3期。
從“排藍民調”看民進黨政治生態的滑軌與嬗變,《臺灣研究集刊》,2007年第4期。
民進黨當局滋生貪腐現象的政治文化根源剖析,《臺灣研究》,2006年第6期。
“修憲、制憲、行憲”之爭與臺灣“憲政秩序”塑造中的“國家認同”,《臺灣研究集刊》,2006年第3期。
陳水扁應對政治危機的心理與行為模式,《臺灣研究集刊》,2006年12月,第4期。
民進黨當局政治危機頻發的制度性因素分析,《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》,2006年第5期。
美國臺海安全戰略中的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,《臺灣研究》,2005年第3期。
“和平統一、一國兩制”與中國和平崛起進程中的臺灣問題,《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》,2004年第4期。
民進黨發展變革的組織行為模式分析,《臺灣研究集刊》,2004年第4期。
信任危機對臺灣政治生態發展的影響,《臺灣研究》,2004年第5期。
臺灣經濟發展的進程與模式:一種綜合研究途徑,《臺灣研究集刊》,2004年第3期。
觀察臺灣的立場、視角與方法,《臺灣研究集刊》,2004年第1期。
日本對臺海安全的戰略考慮及其影響,《臺灣研究集刊》,2003年第4期。
兩岸關系格局與臺灣前途,(香港)《中國評論》,2003年8月號。
國際關系理論運用于兩岸關系研究中的局限,《臺灣研究集刊》,2003年第2期。
海峽兩岸安全戰略的認識落差和政策矛盾,《臺灣研究集刊》,2003年第1期。
美國臺海政策的“清晰”與“模糊”,(香港)《海峽月刊》,2002年第10期。
從陳水扁的“臺獨”挑釁看“臺灣前途決議文”,(香港)《海峽》月刊,2002年第9期。
臺灣問題與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的發展,《現代臺灣研究》,2002年第4期。
一本了解當代臺灣政治變遷的必讀之書,《臺灣研究集刊》,2002年第3期。
兩岸關系良性發展需要有效的政策激勵,(臺灣)《海峽評論》,2002年第8期。
政策激勵與兩岸關系,(香港)《中國評論》,2002年第7期。
臺灣推動參與WHO的意圖策略與困境,(香港)《海峽》月刊,2002年第6期。
美國全球軍事戰略調整動向及對臺灣問題的影響,《臺灣研究集刊》,2002年第1期。
“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”與“和平統一”的辯證分析,(香港)《海峽》月刊,2002年第4期。
兩岸建立信任措施的可能及對臺海安全的影響》,(臺灣)《海峽評論》,2002年第2期。
9·11事件后美國防務戰略調整對臺灣問題的影響,(香港)《海峽》月刊,2002年第2期。
“統合”掩飾不了“臺獨”的圖謀,《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》,2001年第4期。
主權與安全:海峽兩岸的認識落差與政策困境,《現代臺灣研究》,2001年第4期。
海峽兩岸的利益沖突及對共同利益的尋求,《臺灣研究集刊》,2001年第3期。
臺灣當局全民外交策略評析,《臺灣研究》,2001年第2期。
臺海安全關系的性質與兩岸均勢,《臺灣研究集刊》, 2001年第1期。
講授課程
國際關系的理論與實踐(博士生必修課)
國際政治學概論(本科輔修班課程)
國家統一的理論與實踐(本科生全校選修課程)
中國外交中的臺灣問題(本科生全校選修課程)
海峽兩岸關系專題(研究生課程)
獲獎成果
1.海峽兩岸關系析論,福建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,2011.12。
2.海峽兩岸關系析論,廈門市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,2010.12。
3.新形勢下******問題研究,中共中央統戰部全國統戰理論研究一等獎,2013.12。
4.兩岸大******的影響及對策研究,中共中央統戰部全國統戰理論研究一等獎,2012.12。
5.兩岸******影響研究,中共中央統戰部全國統戰理論一等獎,2011.11。
6.“兩岸命運共同體”******問題研究,中共中央統戰部全國統戰理論一等獎,2010.12。
7.關于深化……問題研究,中共中央統戰部全國統戰理論成果一等獎,2016.12.
8.新形勢下……研究,中共中央統戰部全國統戰理論政策研究創新成果一等獎,2018.1。
9.當前……發展研究,中共中央統戰部全國統戰理論政策研究創新成果二等獎,2019.1。